编辑:巧班长 更新时间:2025-08-07
短视频平台很多,数十秒到一分多钟的影片让孩子不知不觉深陷其中,学业、社交均受影响,家长怎么劝说、责骂就是不愿放下手机。对此,专家指出,"短视频成瘾"源于大脑多巴胺回馈系统失调,本质上属于一种大脑疾病,无法单靠责骂就让孩子戒除。这里分享几个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,协助家长引导孩子摆脱对短视频的依赖。
短视频"短且快"的特性让大脑能够迅速获得多巴胺奖励回馈,不过当大脑习惯这种快速的回馈机制后,一旦机制被打乱、无法立即获得足够的回馈,便会陷入"戒断反应",这也是为何当家长严厉制止孩子时,孩子会感到愤怒,甚至与家长发生争执。孩子沉迷短视频无法自拔,不能正常社交、睡觉、完成作业等,或是开始虚报手机使用时长,以及出现焦虑、忧郁等情绪问题,都是失控的征兆,家长应提高警惕,并考虑治疗介入。
不少家长听到"治疗"二字,会以为是要让孩子吃药而心生抗拒,实际上针对成瘾的治疗方式相当多元,除用药外,还包括行为治疗、心理治疗、亲职训练等。 家人其实是最长久的治疗师,即使接受专业治疗,孩子大部分时间仍在家庭中度过,因此家长的参与和引导也非常重要。 所有父母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这段过程,但大部分人在成为父母前并未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或技巧,这时需要的是协助和专业建议,其实也不一定要把这些视为治疗。
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焦虑、失眠等症状,让孩子能顺利进行后续的行为调整。许多孩子的成瘾行为源于现实生活中缺乏自信,这未必是父母疏于照顾,而是现今社会结构下,容易获得认同的多是成绩优异或有特殊才艺的孩子,其他孩子若不具备这些条件,则较难被外界肯定。因此,行为调整的核心在重建生活重心,过程中会询问孩子"做什么事情会快乐?会觉得自己很棒?",协助他们找出优势、建立自信。
我们要让孩子要回归到较长的多巴胺回馈机制,让大脑间隔一段时间才获得奖励回馈,这是比较健康的状态。针对年幼孩童,可采用游戏性互动建立信任,再透过户外运动、接触大自然等,让孩子习惯透过这些方式寻找多巴胺回馈。年龄较大的孩子则可安排阅读、下棋、旅行等活动,过程中约定不使用手机,让孩子感受到手机其实并非必需品,减少漫无目的的浏览行为,进而逐步延长放下手机的时间。
具体的行为控制方式,则建议透过微小但持续的改变达成目标,例如今天使用手机到晚上11点,明天提前至10点55分,每天提早5分钟。 很多时候没有立即、大幅的改变,就容易忽略孩子的进步,这也是大人的盲点。但只要确定方向正确,累积微小的不同,最终也能看到明显的进展。
专家表示,"示范"是首要策略,但并非难事。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,游戏、竞赛等机制相对能奏效,家长可与孩子比赛谁一天使用手机时间最少,输的人负责洗碗,或采用合作模式,累积点数达标后一起出游,以此将痛苦的戒除过程转为亲子共同努力的正向体验。
他也强调"同理"的沟通技巧。当孩子出现家长认为需要修正的行为时,其实孩子也同时在释放"需要协助"的讯息,家长应表达关心而非责备,建议以"你是不是一直在用手机?你想这样吗?"取代"你为什么就是不能把手机放下?"。透过"你昨天是不是不小心用了太久,所以睡不好?"、"你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?"等询问,让处于成瘾状态、无法自我控制的孩子感受到家长能理解他不是故意的,同时认知到这样做的结果自己其实也并不喜欢,进而产生改变行为的意愿。
当孩子表达需要帮助时,家长可进一步询问"你需要什么帮忙"。沟通过程中要让孩子自主决策、避免过度介入,也就是让"球"持续在孩子身上。例如当孩子对要什么帮忙没有想法时,家长可询问"我带你出去玩好不好?你可以想一下,不喜欢再跟我说,我们可以一起讨论",而非直接替孩子做决定说"那我带你出去玩",借此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,共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。